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ftshuwu.com

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849节(5 / 5)

加入书签

是日本人,对北满的开发也刚刚开始。

整个北满在建立根据地的时候,大小兴安岭、张广才岭、完达山脉除了日本人的要塞群,以及铁路沿线还有规模不大的居民聚居区之外,还都是接天蔽日的原始森林。即便是人口最密集的三江平原,沼泽与荒地还占据了很大面积。

北满境内人口的数量与南满相比,也是相当的有限。凤山那样的县,全县人口加在一起不足两万人。北满人口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,以及松花江和嫩江流域。其余大部分的地区,人口基数相当的稀少。

以这种薄弱的底子供养几十万大军,甚至就连足够时的补充兵员都无法提供。在还要进行用那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话来说,中国有史以来在最短时间之内,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情况之下,整个北满根据地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
有限的人口,既要保证足够的兵员,又要培养出大量的产业工人,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。最关键的是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人员,以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。民以食为天,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,就算工业建设在强大也没有任何的作用。

老百姓吃不饱肚子,那是真的要造反的。到时候别说扩充部队、赶走侵略者,就是北满根据地自己都要天下大乱。尽管在不惜一切代价,打通与关内联系后,不断的迁移人口。但整个北满根据地承受的压力,依旧是相当巨大的,农业人口依旧在持续减少。

好在根据地始终在不惜一切代价,想方设法的进口拖拉机、农药。甚至将一部分已经不适合战场使用的轻型坦克,以及缴获的战损坦克都改装为拖拉机使用,想方设法的增加农村大牲口数量。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不惜减少军队用油,也保证春耕和秋收时期农业用油料。

动用总部直属工兵甚至战斗部队,在非战斗时期全力兴修水利设施。在农忙的时候,也抽调大批的部队下乡支农。甚至在一定时期,全部停止大豆一类的经济作物种植,力保粮食才勉强保证了粮食产量,没有在风调雨顺的这几年下滑。

但北满农业粮食的产量,除了生产建设兵团之外,大部分的地区依旧徘徊不前。几年下来整个北满老根据地,工业虽说已经是后来居上。但是在农业等其他方面,却是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顶点。

如果不是抗联在席卷北满后,实施严格的全方位异常严格的计划管理,并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人民币的稳定。还是以原来伪满时期的方式管理,恐怕北满根据地在三重压力之下,早就彻底的崩溃了。

要知道长期拉锯的吉林中部,也是整个东北主要粮食产区的新京周边,直到去年才彻底的恢复元气。北满根据地能以一隅之地供养,现在已经发展到上百万人的抗联这么长时间。杨震的各种提前部署可谓是功不可没是一方面,但北满地区长期超负荷运转,也是另外一个方面。

而在关东军退缩南满后,几乎是刮地三尺的压榨,整个南满是民生疲敝、经济凋零。作为东北主要粮食产区,曾经粮食产量是北满几倍的南满,居然在战后要从北满和吉林方面调粮支援,才能撑到明年秋粮收获时期。

按照吉林恢复经验来看,郭炳勋判断整个南满除了工业之外,其他方面要恢复元气至少得一年时间。至少南满主要粮食产区的康平、法库、昌图几个县,境内的密布的地雷与未爆炸的弹药清理,都很难在春耕之前彻底完成。

按照总部抽调的工兵部队估计,单单一个昌图境内日军埋设的地雷数量就有上百万枚。尽管总部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工兵,以及采取了多种排雷战术,但能不能抢在春耕开始之前扫清地雷和残存爆炸物,依旧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
日军在退守南满后,为了固守这块对日本人最重要的地盘。一改之前对地雷这种被动防御不屑一顾的态度,在两军对峙前线以及兵力不足的区域,埋设了数量巨大的地雷。而这些地雷清理,除了巨大的人力、物力投入之外,还需要大量的时间。

眼下郭炳勋认为已经该到了让眼下还实际上,实际上还在承担着整个东北供应的北满,喘息一口气的时间了。至少粮食的收购数量,以及对人口流动的限制,也该略微放松一下。在一些必要的经济政策上,到了该进行调整的地步。军工生产的规模,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压缩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