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ftshuwu.com

第924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木之役后,各府掌印官空置已久,若非如此,其中官员岂敢消极贪渎?”

“故此,无论是要彻查清楚,还是为澄清风气,选授军府掌印官,皆需尽快。”

这番话,直接把目的挑明了。

倒也符合陈懋的性格,这位老侯爷虽然自从上次镇南王一案之后有所颓靡,但是,到底是战阵之人,骨子里的性格,是改不掉的。

然而,论嘴皮子,在场的文臣们,明显才更擅长。

见陈懋撕下了最后一层遮羞布,对面的老大人们不仅没有惊慌,反而轻轻松了口气。

随后,相互对视了一眼,内阁首辅王翺出言道。

“侯爷此言差矣,兵部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、简练之政,军府官员,自然也属兵部管辖之内,何况,如今军府风气不正,侯爷等人亦出身勋爵武臣之家,由军府自查,何以保证公正?”

“唯有令兵部主导,军府协同,都察院参与,如此方可保证最终结果,能令朝野上下满意。”

这话说的倒是没错。

按照典制,五军都督府负责的是军队,兵部才是负责武官的选授,考核。

但是这仅仅只是名义上而已,实际执行当中,兵部选官的权力,其实更多的集中在卫所当中。

五军都督府实际上,是不受兵部控制的,一般情况下,如果不是天子直接中旨任命,需要底下举荐三品以上的军府官员的话,推举二人,一由兵部推举,一由军府推举。

至于考核,正常情况下是由兵部主持,但是,五军都督府及锦衣卫正三品以上官员,自陈功过,呈送上裁,兵部干预的余地非常小。

所以虽然典制上来说,只要是武臣,兵部皆有管辖之权,但是,实际当中,军府官员的考核,往往取决于掌印官的评价和天子最终的决断。

可是,面对王翺的说辞,陈懋一时之间,想要反驳,却也不知道该从哪说起。

他总不能说,多年惯例,都不是按典制执行的吧。

如此一来,说不准对方还会反过来要求,要按照典制来办。

不过,就在这个时候,一旁的朱仪却忽然道。

“陛下,臣也觉得,几位大人说的有理,于少保不在京师,由军府一方自行整饬,恐独臂难支,既然如此,臣以为不妨将此奏疏搁置,军府上下官员,臣和张同知,武同知,王同知等人都可下来安抚。”

“如今边境局势紧张,战事一触即发,当此之时,正该整军备战,不可大动干戈,宣府如今虽有昌平侯坐镇,但是官军仍有不足,故而,臣觉得应当再调大军三万,驰援宣府,如此,方可保边境无恙……”

狠还是你狠啊

朱仪此话一出,在场的一众大臣顿时也沉下了脸色。

这是威胁!

赤裸裸的威胁!

从表面上看,朱仪是放弃了整顿军府的建议,但是实际上,他这是在提醒在场的所有人。

如果说,他们不肯支持他的话,那么,以朱仪为代表的一干勋贵,就会转向支持天子出兵开战。

朝堂之上,各有利益争端,所以,哪怕立场不同,但是暂时的合作,也是常事。

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,底下的一众大臣,也拿不准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
还是那句话,天子虽然私下里对他们说不会开战,但是……

总之,如果说天子有心开战,那么这帮勋贵此时在朝堂上鼓噪起来,将会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。

而这,就是朱仪最大的筹码!

看着老神在在的朱仪,一众文臣罕见的冷了脸色。

要知道,朱仪虽然承袭了成国公的爵位,但是决定朝堂地位的,向来不仅仅是官职爵位。

朱仪毕竟年轻,而且身上并无战功,哪怕是有爵位在身,在朝堂当中的地位和话语权,也不及在场的大多数文臣。

但是,在眼下这种场景下,他居然就这么直言不讳的对他们出言威胁,即便是在场的老大人们都是久经宦海之辈,也忍不住心中生出一阵不悦。

看来他们这些老家伙,是被人小看了呀!

相互对视了一眼,陈镒上前道。

“陛下,近段时日以来,朝廷上下,对于边境情势流言纷纷,兵科各给事中,陕西,山西等处巡查御史,皆已具本上奏,恳请陛下以万民为重,不可轻启战端。”

“除此之外,其他各道御史,近几日以来,也有不少人准备题奏,但因陛下前旨有言,明奏未涉职权之事,需有上官附奏,所以暂时被臣压下。”

“然则舆情纷纷,不可不理,为恐群臣不安,朝议纷扰,臣斗胆请陛下示下,边境诸事,究竟是战是和,该作何处置?”

所以说,朝堂上,到底是文臣的战场。

像是朱仪这样的勋爵人家,或许对朝事耳濡目染的多,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,但是,论起随机应变的能力,远远不如这些在朝堂上一步步走上来的文臣。

现如今的状况,其实一切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