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ftshuwu.com

第154节(1 / 4)

加入书签

孙青道:“知县的俸禄才多少钱?还我们近百贯钱,他这官还不如不做了!”

吴灵道:“你知道什么?此次去襄阳,才知道以后知县的俸禄加了。像我们隋知县,每月有俸钱二十五贯足,全是现钱,不许折支。还有四石禄米,够他们家吃了。这还不算,以后县里也有公使钱了。我们县,一年有三百贯之多!”

“三百贯?”孙青看了看李况,满脸不信。“满县才收多少税钱?公使钱加上官员俸禄,不是全发出去了?辛辛苦苦治理地方,一文钱收不到,镇抚会做这种事?”

顺阳为中下县,户口原本两千余,经过了战乱,现在只有一千余户。三百贯公使钱,知县一年俸钱三百贯,再加上主簿和县尉等几个官员,一年就要一千多贯。如果再加上公吏的俸钱,加起来怕要两千贯了。摊到百姓身上,一户一贯余,镇抚使司还剩多少钱?王宵猎图什么?

吴灵道:“是啊,这么简单的账,谁都会算。顺阳这种县,一年就要花两千贯,不剩税钱了。许多人都说镇抚疯了。虽然是为百姓好,不过坚持不下去的。”

几个公吏互相看看,都觉得是这样。王宵猎为百姓着想的心是好的,只是无法坚持。

账王宵猎当然算过了。顺阳这种地方,依前世的话说,算是贫困县了。本就应该财政补助。不过这个时代,官府少收税百姓就感恩戴德,财政补助是妄想。

这个时代,由于战乱之后人口减少,绝大部分地方都不缺少土地。乡间的地主,不是靠土地招揽佃户,而是靠农具、牛马等等。正常情况下,人均土地不会相差太多。王宵猎算过,以五口之家为准,两个壮年劳动力,牛和农具不缺的情况,基本耕种三十亩地。每亩地收三斗粮,就是每户九石税粮。以一石五百文计,也有四贯五百文足。镇抚使司和州以上的官府收走一半,留在本地还有两贯二百五十文足。顺阳人口约一千五百户,就有三千三百多贯。官府的花销,开支足够了。除此之外,还有盐、茶、酒以及其他商业收入和税收,怎么也有几百贯。上缴四千贯,本地还能留三千多贯。

有这么多收入,为什么以前财政那么困难?上交了税赋之后,本地根本无余钱,能拿到俸禄的公吏不超过十个人。其实很简单,看看知县一年吃掉多少钱。如果花他自己的钱,还会不会如此。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笔糊涂账,就更加如此了。官府大部分钱,都花在了暗处。

账目清晰,明面上看官府的支出多了,但各种各样稀里糊涂的花销省了。王宵猎的改革,并不会增加官府的财政支出,官员公吏也得到了实惠。或者说,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收入增加了,依靠权势鱼肉百姓的人收入减少了。改革要成功,一定要打击那些鱼肉百姓的势力。

从进入襄阳,王宵猎一直打击地方豪强,绝不妥协,便就有这个原因。向豪强妥协,短时间内可能会得实惠,增强力量。从长远看,会挖空自己的统治根基,导致整座大厦朽坏。

近两年时间,治下八州的豪强要么被打掉,要么学会老实做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王宵猎有足够的资本对付官员。一方面加增加薪俸收入,一方面打击不法收入。

一个政权,要让踏踏实实做官的人得到较好收入,还要让违法乱纪的官员无法生存,这样才能向一个好方的方向去,才能越来越健康。若若不然,再严的纪律,再重的刑罚,也是无用。

王彦

后衙,隋横重新看了一遍账本,手抚额头道:“这半年,竟然花了公吏近一百五十贯钱!天哪,不详细算了,还真不知道开销如此大!”

坐在一边的夫人愤愤不平。道:“这些公吏,没有一个老实人!听说要还他们钱,账里面不知道掺了多少花头!一百五十贯,依我看只怕一半都是虚账!”

“有什么办法?钱花出去了,现在只能由着他们报了。”隋横只能叹气。“等还了钱,以后家里的账你可要看紧了!不能像从前,由着公吏随便报账!”

夫人道:“怎么,以后还敢让公吏买东西么?钱可不能经过他们的手!”

隋横道:“依朝廷规矩,我这个知县,有两个傔人。不过现在傔人不许自己雇佣,由官府派来。这是专门为我们家里做事的,钱给他们,没有大错。”

夫人满脸不信。现在一算账,丈夫做了半年官,竟然要还一百五十贯钱,俸钱基本全还回去。自己这一大家子,全靠丈夫俸禄为生,哪里还敢信别人?

正在这时,一个吏人进来,道:“禀知县,有新任金、均、房镇抚使的人到县里,说是明日镇抚使就进入县境。他们所带的粮草不多,请知县多备些粮草,算是权借。”

隋横一愣:“甚么金、均、房镇抚使?几个月前任命的镇抚使范之才根本没有到任,便就死了。”

吏人道:“小的问过了,是张枢密承制新任命的镇抚使,名为王彦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”隋横点了点头。

富平之战前,王彦就不同意张浚的战略,两人闹得很不愉快。战役失败,张浚不想让王彦继续待在自己身边,又担心金军借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