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ftshuwu.com

第120节(3 / 3)

加入书签

城中也没有随地扔果皮废弃物的,带着废弃物走几百米就是一个垃圾桶,为了保持城区整洁,人人互相监督,发现随地乱丢废弃物的,那带着红袖章的执法队马上就来,画地为牢,让你站上一个时辰,羞羞脸。

更没有随地大小便的,城中设有多处公厕,三急的时候可以找就近的公厕如厕,如厕完毕还可以接水洗手。

那公厕下铺有管道,直通城外化粪池,在池中经过发酵分解,就成了肥田利器,也不愁清理,附近农人都是抢着要的。

翻过一章,周纪明又写。

不知是否吃饱穿暖还有工作之故,雁云百姓与别地百姓的精神风貌也不同,衣着干净,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微笑,街上也少见插标卖首和跪地乞讨之人。

雁云城内有几处慈济堂,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和干不动活的老人每日都可以来慈济堂吃饭,不过饭食不可外带,吃过饭需要自己清理归置餐盘,实在是连清理餐盘都做不到的人,也会有人帮着清理。

有那好手好脚,只是一时没有找到活路的人,也可以来慈济堂吃几天饭,但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,比如帮着洗碗扫院子洗衣服劈柴之类的,识字的可以教孩子们读书,有功夫的可以教孩子们强身健体,实在没本事,讲个故事,表演个唱歌跳舞活跃气氛也成,总之,必须付出点什么,慈济堂不养好手好脚的年轻懒人。

无家可归的孩童或者弃婴,实在是找不到家人的,慈济堂内也有育婴堂,哥儿和妇女都可以来应聘照顾孩子的工作。

总之,在雁云城,工作是多种多样的,可以挑水洗地,可以清理公厕,可以给中央水塔上水,可以应聘云梯招待员(这个对样貌声音有要求),也可以去慈济堂打一份短工。

若要长远做下去,还可以去城郊各云字头工坊,正正经经寻一份工作,待遇比城里的临时工更高。

这些城里的劳动者们,就像雁云城的血液,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,才能带动着雁云各项基础设施运作起来,将雁云打造成不同于大启任何一座城市的城市。

写到这里的时候差不多是结尾了,周纪明已经回到京城,这一段是坐在翰林院不足三十平米的格子间里写的。

看着射进窗楞打在桌上这一线吝啬太阳,周纪明不由回忆起了在阳光挥洒,鲜花遍地的雁云,与好友日日吃果子,欢乐出游的场景。

雁云的天,真高啊!

周翰林的《雁云州游记》火了!

得益于这些年引领潮流的土豆粉、精油、香皂、花水、蜡烛等物件都来自雁云州,京中百姓本就对雁云州有了一定改观,譬如原先觉得是穷山恶水遍地毒瘴之地,住在雁云州的人也都是身披藤条持叉纹面的野蛮人。

可是雁云郡王去了雁云,那珠光宝气的珍惜物件一车车往京城运,那好果子好海产一车车送到宫里,连圣上都大加赞赏,朝臣也赞不绝口。

百姓虽没这样高档次东西吃用,但略小一些的珊瑚珍珠,次一些的海菜海鱼等干货,便宜一点的花水香皂,更便宜一些的棕榈皂,还有那平价饱肚又好吃的土豆粉红薯粉,凑点钱还能逢年过节买支蜡烛使使。

可以说短短几年,老百姓的吃穿用度里已经缺不了雁云来的这些东西。

雁云州也从一开始的穷山恶水之地,变成了虽住人不大行,但物产还算丰富,里头的人虽然不大聪明,但干活还算可以的地方,雁云州的口碑,那是大大提升了。

可以说沾上雁云州三个字,就类似后世的网红效应,谁都想听听看看,雁云州还有啥好东西能传来京城,丰富一下京城人的生活。

这本《雁云州游记》一开始是在翰林院里小范围传阅,因为里头几首诗正经写的不错。

因着诗,就有人关注内容,一看内容,惊为天人,世上还有这样的地方?那诗又不算啥了。

后头一传十十传百,就一发不可收拾,周纪明文笔老辣,配上一点点幽默,看的人就和看那网络爽文似的,沉浸在里头不可自拔。

从翰林又流到其他部门,其他部门的大人们也欲罢不能。

那段时间,上下朝的大人们互相见面,第一句问候不是吃了吗,而是看了吗,看了的自然是就着话题开始聊,聊综合学院,聊中央水塔,聊滑翔纸鸢,聊云梯。

没有看过的,见别人说得津津有味,自己和个乡巴佬似的听都听不懂,回去也让人打听了紧赶着弄来补补课,翻开之前还不以为然,这一看就钻进去了,梦里都是光怪陆离,第二天迫不及待找同僚去说。

后来连明光帝都惊动了。

明光帝本就对雁云情况格外关注,一听有实际去过雁云的臣子写的游记,当即就要下头人呈上来看看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